云南日讯 - 云南地区最专业的新闻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娱乐新闻 > 戏剧演出 北京国际音乐节20年 文化在这里传承发展

北京国际音乐节20年 文化在这里传承发展

发布时间: 2017-10-25 08:58:27 来源: 未知 作者: 佚名
为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钢琴家郎朗,指挥家余隆携中国爱乐乐团,演奏作曲家霍华德·肖创作的委约作品钢琴协奏曲《毁灭与回忆》,这是该作品的世界首演

余隆指挥节日管弦乐团

为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钢琴家郎朗,指挥家余隆携中国爱乐乐团,演奏作曲家霍华德·肖创作的委约作品钢琴协奏曲《毁灭与回忆》,这是该作品的世界首演

正在举办的第二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在10月14日特别策划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创举,来自全国的九个交响乐团按照抽签顺序,从上午10点到晚上10点在保利剧院举办了一场里程碑式的“交响乐马拉松”演出,各大乐团首席还聚在一起,组成了北京国际音乐节节日管弦乐团,在演出中最后一个小时亮相。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不仅仅是一场超级音乐会,而是一次对中国交响乐团水准图景式的展现。而新鲜亮相的节日管弦乐团更是一个新的契机,为推动中国交响乐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在29日举行的闭幕音乐会上,观众不仅将见证文格洛夫对陈其钢委约新作的演绎以及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与13岁少年钢琴家王雅伦的携手,更会聆听到第一支参演音乐节古典音乐会的少数民族团体——云南苗族小水井农民合唱团的天籁之音。北京国际音乐节长久以来秉承的融合与创新理念,让大家看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传承与未来。20年来,北京国际音乐节不仅在传承推广、人才的迭代培养、公益的传播上培养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古典音乐在这里发展,更是把传承的概念赋予更广阔的涵义,那就是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

二十年不断的传承理念

从1998年的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始,传承就成为余隆和音乐节创业者的目标和方向。于是,在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就有着中国传统名曲音乐会的演出,就有着日本小提琴演奏家西崎崇子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有着指挥家亚伦·格日勒指挥的内蒙古青年合唱团的音乐会。

余隆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我们承担着一项很大的社会责任,就是向西方主流社会传递中国文化,而这个主流文化的平台很大一部分是靠音乐。我们要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用别人听得明白的音乐告诉他们中国人在想什么,中国人是怎么看世界、看自己的。”

在这20年里,从引进国外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到与国外音乐团体合作,再到向世界大师级作曲家委约作品,北京国际音乐节经历了化蛹为蝶的蜕变。2008年作曲家陈银淑应北京国际音乐节、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及汉堡爱乐乐团的委约创作了《罗卡娜》,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启了向国内外音乐家委约创作的道路。2010年的第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用从“序曲”、“呈示部”到“终曲”的委约三部曲,再一次印证了北京国际音乐节重视委约作品、对中国和世界乐坛做出的重要贡献,也展现了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深刻理念和远见卓识。

直到今年陈其钢的《悲喜同源》,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有12部委约作品,以这样的方式关注新的音乐创作和国际音乐的发展,期望为中国乃至国际音乐的发展留下一份音乐文化财富。余隆说:“委约国际知名作曲家为中国创作作品是今后的方向,因为要写中国必须研究中国文化。现在中国对外国的了解远远大于外国对中国的认识,我们想打破这种神秘感。”

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主办方那里,传承不仅仅是在音乐领域。而是通过音乐领域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不仅仅是将已有的古典经典演下去,更是将一种文化传承下去,传得更久远。

把民族音乐的传承当做己任

民族音乐的传承也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发展历程中贯穿始终。首届音乐节时,在恭王府庭院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乐演出,其中一个节目是由十位演奏者分别坐在庭院中的不同角落,演绎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当时这种新颖的表演形式和传统的作品选定,还仅仅是为了让外国人开开眼,但在此后的音乐节中却不断地强化、成熟与完善,音乐内容也从最初几届很形式化的“中国特色”——管弦乐曲、中国合唱曲、各种民乐演奏、少数民族音乐会专场等,逐步深化到在第四届音乐节中推出的两部很前卫的中国现代作品——谭盾的《卧虎藏龙》和协奏曲《永恒的水》,正是这两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作品,在演出后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媒体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1999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交响评剧《乾坤带》第一次将戏曲带入音乐节。2004年,中国昆剧经典《牡丹亭》亮相北京国际音乐节。该剧剧本分上、中、下三本,连续上演三个晚上,总长度共九个小时。

《玫瑰三愿》、《思乡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嘉陵江上》……这些艺术歌曲在北京的音乐会舞台上已经很少听到了,但却代表着中国古典音乐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萧友梅、黄自、夏知秋、赵元任、贺绿汀、丁善德等,他们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创作的艺术歌曲,是我国歌曲创作的基石。2011年11月19日,中山公园音乐堂的北京国际音乐节舞台上,北京观众重温了来自八十年前的这些艺术歌曲。北京国际音乐节希望通过这台音乐会寻回中国艺术歌曲的传统。北京国际音乐节把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当作己任,使得民族音乐成为能够从这里走向世界。

挖掘人才传承音乐文化

北京国际音乐节总是在弥补乐迷遗憾的同时,给中国音乐人搭建起宽广的平台。从1998年创建之初开始,北京国际音乐节始终把推介和打造中国音乐家和中国音乐作品作为重要内容,并在历届音乐节中加以坚持和完善。而且,几乎每届音乐节都要重点推出一个作曲家、一到两个演奏家,其中相当一部分音乐家在国外已经有所成就,却欠缺一个适当的国内的展示平台。这些饮誉海内外的音乐名家中,包括大提琴演奏家王健、作曲家和指挥家谭盾、钢琴家李云迪、郎朗和作曲家陈其钢等。

北京国际音乐节还把目光聚焦在那些中国“希望之星”的身上,给他们以鼓励与期许。1999年11月9日,青年二胡演奏家陈军携手法国里尔国家管弦乐团在北京国际音乐节舞台上合作演出,他的演奏不仅折服了外国同行,也令观众反响强烈,让陈军“二胡上的帕格尼尼”的美誉不胫而走。青年钢琴家郎朗借助北京国际音乐节这个平台,不断地释放出自己的音乐才华。2002年,郎朗曾随纽约爱乐乐团参加过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当时郎朗年仅20岁;五年后的2007年,郎朗再次结缘北京国际音乐节,与柏林国家乐团、中国爱乐乐团、班贝格交响乐团、巴黎管弦乐团合作,分别演奏了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等十部钢琴协奏曲,令人叹为观止。

2009年10月16日,第十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音乐会上,指挥林大叶甫一亮相就成了全场关注的焦点。这是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宓多里第一次与这么年轻的指挥家合作,也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第一次邀请“80后”指挥中国爱乐乐团。林大叶当年3月刚刚毕业于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指挥专业。随之而来的则是2010年,由北京国际音乐节与波士顿歌剧院联合委约周龙作曲的歌剧《白蛇传》也是由林大叶执棒。跟林大叶一起被北京国际音乐节“意外”选中的还有在第十三届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金奖的19岁的钢琴家张昊辰。林大叶、张昊辰的“幸运”,源于音乐节对新人、新作的力挺。

余隆说:“音乐节就要有发现、发掘新人、新作的锐利目光,为这些新生力量提供展示的平台,这是音乐节真正的责任。其实,中国第一流的人才不得了,而我们的机器并没有完全开动起来。我们没意识到中国现在除了经济之外,文化力量是很强的,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我们经常想拿一些自己觉得很好的东西去打动外国人,但经常不了解对话的环境在哪里。”北京国际音乐节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对话平台,被传承的不仅是音乐,更是文化,而文化的传承需要大批人才,北京国际音乐节就是这样去挖掘人才,传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