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话术剧本、培训业务员,分工配合、流水线作业,管理严格、公司化运作……在一则微信朋友圈“特效药”广告的背后,一个规模逾百人的电信诈骗团伙以食品、保健品充当特效药物,冒充医务人员提供“咨询指导”,致使全国多省近9000人上当受骗。从2016年6月至11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107名犯罪嫌疑人疯狂作案,有证可查的诈骗金额就逾1000万元。据警方初步估计,该诈骗团伙自2014年成立以来累计涉案金额已逾3亿元。记者来到侦破此案的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公安局采访,详尽起底该团伙的一系列“诈骗套路”。
百人诈骗团伙每天资金流水逾百万
2016年7月6日,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杨某报案称,当年3月他通过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则宣称治疗男科疾病“功效神奇”的广告。杨某以货到付款的形式购买了广告中的产品,不久便陆续接到自称“专科医生”的人打来的电话,向他推销“效果”更好的产品,信以为真的杨某再次购买。没过多久,又有自称“资深专家”的人反复向其推销仪器。但杨某支付了购买钱款后,迟迟未收到产品,杨某便前往公安机关报案。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杨某累计被骗近3.6万元。
“接到报案后,我们查明给杨某打电话出售所谓药品和仪器的公司在武汉。”达拉特旗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戚瑞说,侦查还发现这家“武汉市康伴益生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由业务员冒充医务工作者,向全国各地销售药品和仪器,涉案金额巨大。
经过缜密侦查,办案民警摸清了这个诈骗团伙的有关情况。达拉特旗公安局刑侦大队反电诈中队指导员郭索和说,这家骗子公司成立于2014年,组织架构严密、管理有条不紊,每天资金流水达数百万元,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家正处于上升期的公司,实际上却是一个以陈某为首的特大诈骗犯罪集团,成员人数逾百人。
该诈骗团伙最开始通过电话实施诈骗,2016年6月“升级”为通过微信、QQ聊天进行诈骗。他们在武汉市的繁华地段租用写字楼开设公司,并设立微商部、财务部、广告推广部、运营管理部等部门,将团伙成员分为总经理、经理、部长、组长、老师、专家、总监等,通过网站、社交媒体等发布广告,把食品或保健食品包装成“特效药”,一旦有人通过广告链接与他们取得联系,一系列“套路”便立刻上演。
“流水线式”诈骗“咬文嚼字”逃避打击
记者采访发现,该特大电信诈骗团伙以公司为包装,成员分工明确,诈骗流程完整而清晰,其作案手段可以归结为四大“套路”。
首先,锁定目标人群,发布虚假广告。达拉特旗公安局刑侦大队反电诈中队中队长杨隽飞说,该诈骗团伙成立之初就把目标人群锁定为男科疾病患者。诈骗分子抓住了这部分群体中有人“爱面子、羞于启齿”的心理,以及即便发觉被骗也不好意思声张的心态,疯狂作案、肆无忌惮。
民警办案中发现的实际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该案可核实的受害群众近9000人,但主动到公安机关报案的只有杨某一人,部分受害群众在接受警方询问时要么矢口否认,要么含糊其辞。
在制作广告文本时,诈骗分子故意虚构并夸大产品的“功效”,就是为了引诱受害群众在链接页面留下联系方式或扫描他们的微信二维码。同时,为了让虚假广告传播范围更广,该诈骗团伙在公司中单独成立了“广告推广部”,其员工专门负责联系网站、微信公众号发送他们的广告链接。据估算,该团伙有多达1/3的支出都用于“广告推广”。
其次,先培训后上岗,“照本宣科”诈骗。该团伙107名成员中,负责具体实施诈骗的业务员共有75人。陈某组建该团伙之初,就以月薪2万元加提成的条件,从其他团伙“挖”来多名“经验丰富”的骨干,再由他们对新招聘的业务员进行“培训”。
这种“培训”很有针对性,说话语气、内容引导以及产品推销等都包含在内,甚至还为业务员发放“话术单”。
记者在一份1.5万字的“话术单”中看到,其列举了“必须问”“可不问”的几类问题,并要求最多问4个问题。无论对方怎么回答,业务员都要遵循“下危机”的模板回答,以起到“打击患者”的效果。
该“话术单”还详尽标注了常见问题的多版本“标准答案”,以及诋毁其他药品和医院“治标不治本、费钱不治病”的多种“耐心忠告”。
当有人咨询病情或提出问题时,业务员只需从“话术单”中“照本宣科”,找到相应的病情复述或复制即可,受害人看到“专业”回答,便对电话或微信背后业务员的所谓医生身份深信不疑。
第三,评定“优秀录音”,“流水线式”作业。实施诈骗时,业务员都是以著名中医或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亲属、弟子身份与受害人交流。
在警方缴获的物品中,有一份名为“客服一部优秀录音”的电子文档,共包含13份通话录音,每段录音短则十几分钟,长则20多分钟。杨隽飞说,该团伙定期评选“优秀录音”,并对录音中的交流细节进行点评,以此提高业务员的“诈骗水平”。
该诈骗团伙还通过专门购买的“订单系统”,把每一位受害人都视为“产品”,进行“流水线式”诈骗。其购进的保健品价格一般在20元到40元之间,但经过他们的大肆吹嘘和远程诊病之后,这些保健品化身“特效药”,售价往往为进价的6倍到20倍。
多数受害人购买了所谓“药品”后,都会找公司反馈说“没有效果”。这时,根据“话术单”的要求,业务员一定要“表示惊讶”并说“那就奇怪了,怎么会没有效果呢?”业务员在稳住受害人的同时,立即操作订单系统,把他的信息及所购产品流转到公司“增值部”,由新的业务员接手与受害人的沟通交流,并将其介绍给所谓“资深专家”。
“资深专家”其实也是普通业务员,他们的任务就是继续推销更贵的产品,待受害人又一次上当受骗后,再间隔一段时间进行所谓“回访”,然后,再把受害人忽悠给所谓的“名医”,继续以各种理由实施诈骗。
据介绍,通过该公司的“订单系统”,能够清晰地看到受害人信息、诈骗进展及诈骗金额等情况。
第四,谋划“细水长流”,“立规矩”逃避打击。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团伙制定了实施诈骗的所谓“规矩”,即不骗患有重病的群众、不骗公检法等机关公务员、不骗新闻媒体记者。戚瑞说,这些都是诈骗团伙为了长期作案不被发现而精心设计的“套路”。
该团伙在通过微信实施诈骗后,还在“话术单”中新增了“禁忌词”,并提供了“替代方案”,如以“补肾方”替代“配方”、以“周期”替代“疗程”、以“效果”替代“疗效”等。杨隽飞说,之所以“咬文嚼字”是因他们出售的都是保健食品,根本不具备“特效”,想以这样的“文字游戏”逃避打击。
骗子大言不惭自称“让人花钱买教训”
该诈骗团伙被打掉后,民警在讯问中发现,该团伙当时已经开始着手开拓新“诈骗领域”。郭索和说,已有10名业务员专门从事妇科疾病的“诊病诈骗”,并且团伙组织者陈某还另外成立新公司,低价收购手表后加价数倍高价售出。
办案民警表示,如果不将该团伙及时打掉,他们极有可能在更多领域实施诈骗,危及群众的切身利益。
据办案民警介绍,该特大电信诈骗团伙9名主要成员平均年龄仅为30岁,业务员多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有的是通过熟人介绍加入,还有很多是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他们进入公司后很快就知道是在进行诈骗活动,但由于在这家公司的月收入比当地平均工资高出一到两倍,且身边有这么多人在一起做,利益的吸引加上从众心理的作用,他们便在违法犯罪的路上越走越远。
办案民警提示广大在校学生,应聘找工作时要擦亮双眼,一旦发现所就职的公司从事的是违法犯罪活动,应立即离职并向公安机关报案,以免给自己留下终身遗憾。
此外,办案民警在分析此案件时还表示,从查案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得知,由于几乎所有受害人吃药后没有疗效也未报警,使得该团伙此前一直未受到法律的严惩,陈某的胆子才越来越大,不断扩大公司规模。“陈某等人甚至曾公开向员工宣称,他们不是在骗,而是在教育这些受害人,是让他们花钱买个教训,这样以后他们就不会被骗了。”
办案民警表示,该团伙的犯罪嫌疑人就是利用了受害人“求医心切”的心理,通过分工协作、层层引诱,让受害人一步步落入设下的圈套。由于该电信诈骗案欺骗性强,导致不少受害人上当受骗,不仅血本无归,也延误了疾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警方提醒广大群众要提高警惕,如患有疾病,应该去正规的医疗机构治疗。对于网上声称的有“神奇疗效”的调理品、保健品、特效药等产品,并以各种理由要求反复转账汇款的,基本上都是骗局,一旦遭遇财产损失,请尽快到公安机关报案。